6世纪前半期拜占庭帝国的边防建设以查

阿纳斯塔修斯皇帝上台以后便开始重建多瑙河流域的防线,这是恢复巴尔干内陆地区驻防的前提。重建防线的工作首先是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开始的,因为蛮族从这一地区极容易进入君士坦丁堡,它是护卫首都的第一道“大门”。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阿纳斯塔修斯的重建工作是在多布罗加地区进行的,但是重建工作的进展却受到该地区维塔里安叛乱的影响,直到查士丁一世时期,帝国才从叛乱分子手中恢复对多瑙河中部地区的控制。

与此同时,阿纳斯塔修斯在统治期间进行财税制度改革,主要措施在于发行优质铜币弗里斯,通过稳定一度大幅浮动的铜币弗里斯来完善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确立的货币体系,主要是取消铜币与金币价格之间的挂钩。最重要的是他重新建立税收征集体系,将征收城市税收的职责由低效的城市议了国家税户,国库也因此充盈。

一、拜占廷帝国的驻防

阿纳斯塔修斯在色雷斯地区进行综合的行政改革,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一地区多年来存在的征税不利的问题,以便增加税收满足军事支出的需要,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直到查士丁尼皇帝创建了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即“边防区”,问题才得以解决。所谓的“边防区”改革,指的是查士丁尼将西徐亚和下莫西亚等多瑙河省区与爱琴海岛屿、卡瑞尔和塞浦路斯等岛屿行政区合并为新的行政区,这样岛屿行政区税收收入就能补足多瑙河省区税收的空缺。

整个6世纪,多瑙河仍是帝国的前线,沿多瑙河北上最远至辛吉东农一线都有帝国军队的驻防。通过海军和边防军的配合,这些地区的防卫通常是卓有成效的,然而蛮族入侵的威胁却一直存在,这引起的紧张局势被清晰反映在现今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城市的考古遗存中。根据考古发现,多瑙河河谷地区的城市建筑密集度很高,挤成一团,在这些建筑群前面通常修筑高耸的防御工事和塔楼,它们的门都非常小,通道也很狭窄。

半岛北部城市通常比斯特拉山脉以南城市规模要小,但所修筑的防御工事却更规范和严整,这表明北部地区由于遭受蛮族侵袭的压力较大而使城市建设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特征,俨然回到了2世纪以前城市充当军事堡垒的时期。山顶上的某些据点以前是作为拜占廷人军事防御之用,在5世纪,由于蛮族入侵,大量的农村人口撤退到山顶,开始定居的生活,尽管这些定居点交通不便,但是却为农业开发和农村生活提供安全的保障,也只有那些离避难要塞较近的地方才适宜开发农业,一旦蛮族来临,他们可以丢下手中的农具立即躲入城堡。

在圣塞维利努斯的作品《生命》中阐述了自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是一部反映6世纪巴尔干半岛历史的作品。根据该文献的记载,圣塞维利努斯出生在临近边境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在整个蛮族侵袭期间,那些没有逃跑的村民都被捉住,有的还被屠杀了,圣塞维利努斯逃往一座城堡,直到蛮族离开之后,他的生活才归于正常。

显然,蛮族入侵不是当时农村生活的唯一威胁,根据典籍《查士丁尼新法》记载,在伊利里亚和色雷斯的农民还经常受到债主的剥削和压榨,不过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蛮族入侵仍是当时农村所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在巴尔干半岛的内陆地区,交通线路经常受到威胁和破坏,例如行人被埋伏在公路两旁的斯拉夫人所袭击的事件经常出现,使得民众不敢冒然经行此地,导致莫西亚地区交通曾一度瘫痪,直到查士丁尼在阿迪纳修建要塞确保民众的安全才使交通得以恢复。

即便是官员经常通行的交通主干道也经常受到骚扰,曼南德尔记载一位出使拜占廷的阿瓦尔使节被名为斯卡美拉的当地部落抢劫,另一位阿瓦尔人大使在伊利库姆被斯拉夫人杀害,这两起事件都发生在贯穿巴尔干半岛的交通要道上。在那些没有被侵袭的与世隔绝的山区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色雷斯平原的城市比山区城市的面积大很多,农村的教堂不设防御设施,显示这个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二、查士丁尼的防御建设

查士丁尼十分重视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建设,因为多瑙河沿岸是拜占廷帝国的边疆前沿,对保护拜占廷统治中心的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查士丁尼修建防御工程,主要是为应对蛮族侵袭和陶鲁斯山脉、西徐亚等地区起义者的骚扰。

在普罗柯比《建筑》的第4卷中,记载了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的建筑和防御设施被修缮或加固,尤其是帝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多瑙河沿岸地区的防御工事进行维修和加固,希望以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军队的驻守来阻挡蛮族部落越过多瑙河。当然,查士丁尼在内陆地区也做了很多防御措施以保护巴尔干腹地的安全,不过从规模和程度上而言,内陆地区的防御措施不能和多瑙河前线相提并论。

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修建科林斯地峡上受损的城墙就足以保护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城市,但是帝国仍然在伯罗奔尼撒岛上的城市兴建和维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据普罗柯比的记载,查士丁尼派人对主要公路两侧的一些小的防御工事进行了修缮,但普罗柯比并没有提到这些修缮点的名称,抑或有少数几个被提到了但也无法清楚确定其准确位置。这些不知名的小的定居点或避难所或许主要分布在山顶,是在蛮族入侵的过程中民众自发转移到这里,在查士丁尼时期由国家提供资金对这些定居点进行修缮和维护。

在《建筑》一书中普罗柯比将从事这些伟大工作的功劳都归于查士丁尼,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建筑》第4章所记内容的精确性。《建筑》对东部地区前线所记内容的可靠性近年来受到学者的质疑,但是这些指证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普罗柯比的作品仍是了解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由于缺乏考古材料的印证,关于普罗柯比的作品能否用于考察6世纪中期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驻防情况的这种怀疑将会持续。有的怀疑论者声称由于普罗柯比作品的真实有效性不够,不应该对之寄予厚望,比如在普罗柯比的作品中反复强调查士丁尼使蛮族部落不能进入巴尔干半岛,这种夸张的写法是为了表示对查士丁尼的称颂。

笔者认为,在4世纪的文献当中,作家经常使用这种夸张的修辞方法,尤其是在建筑上的题词或碑文运用这种夸张的写法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建筑的题词上经常会对修建者歌功颂德,这必定影响到普罗柯比在《建筑》中的写作风格。

但是这种颂词般的写作风格并不影响《建筑》所记史实的客观性,因为单就《建筑》第4章记载的由查士丁尼兴建或修缮的建筑中,能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多处,如果不是来源于亲自的调查取证,要创造出这么多建筑的名称也是非常困难的。查士丁尼优先考虑将机动的军事力量用于东部战线和西部的征服战争,但是他对巴尔干半岛的防御工作也仍然十分重视。查士丁尼出生在巴尔干半岛,在他统治时期得以有机会将他出生的地方建设成为大城市,即查士丁尼那·普里玛,他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家乡。

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经常提醒他巴尔干半岛仍然面临巨大的威胁,尤其是蛮族如果渗透到君士坦丁堡的郊区必将引起首都民众的骚乱。在保加尔人年入侵之后,查士丁尼加固了温泉关和加里波利的城防,致使年保加尔人在这些坚固的城防工事面前进攻受阻。在经历了年蛮族入侵之后,查士丁尼亲自指挥对君士坦丁堡长城的修复工作。

帝国在6世纪兴建和修缮了大量城防设施,加强了防御工作,使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不敢侵入巴尔干半岛,这反映了帝国重新恢复了巴尔干半岛的控制,这一进程从阿纳斯塔修斯延续到查士丁尼。

在《建筑》的前言部分评论查士丁尼在巴尔干半岛的工作有两个目的:沿着整个多瑙河沿岸分布有一段坚固的护城墙,通过在每个要塞加强驻防力量,用来阻止蛮族越过多瑙河;另外一些城堡要塞被用来保护内陆地区的安全,特别是当多瑙河前线被蛮族攻破之后,它的作用就更显重要。普罗柯比所记载的内部防线没有包含一个重要部分,这就是山脉隘口的防御,这也是帝国防线最薄弱的环节。

帝国不应该只想到河岸和交通要道的防御,还应该重视对单个防御地点的防御工作,且需要在这些地点配备足够的士兵和补给。主要的道路交汇点和关口都有城堡、要塞和重兵把守,但是蛮族通常放弃这些交通主干道,绕过这些有重兵把守的地区,例如在斯特拉山脉的东部关口的地势平缓,当蛮族从北部而来,对此地区形成包抄是极为容易的,另外蛮族入侵者也经常会选择巴尔干中部的山谷作为突袭点。

总结

一些重要的“瓶颈”地区,比如温泉关、科林斯地峡和加里波利半岛拥有坚固的城防工事和强大的驻防力量来阻止蛮族的通过,如果蛮族绕过这些重要防御地点进行进攻,那么帝国内那些防御薄弱的地点面对突然来袭的蛮族就只有招架之功了。根据普罗柯比记载,内陆地区的防御工事互相毗连,每个防御工事都建有一座城堡,作为避难之用。查士丁尼认识到依靠现有的军事防御力量不可能在每一个地区都能有效地阻止蛮族入侵,因此为了保持帝国对农村地区的控制就必须保留住当地的人口,使其不致锐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