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博士再冲港股,连锁口腔机构上市真的是门
3月29日,牙博士医疗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赴香港主板上市。这是继年9月递表后,牙博士第二次递交上市申请。此外,家鸿口腔、赛德阳光、美维口腔等连锁机构也都有上市计划。
然而,以“港股口腔第一股”之姿上市的瑞尔口腔,上市首天即破发,连锁口腔机构上市真的是一条通往罗马的康庄大道么?
筹备上市的牙博士
数据亮眼但“负面缠身”
目前,牙博士雄踞在江浙一带,在现有的31家口腔服务机构中,仅苏州一座城市就有19家;其余则分布在7座城市,分别是:南京2家、无锡1家、上海2家,嘉兴2家、台州3家、温州2家。
数据显示,年、年及年,牙博士实现收入分别为8.71亿元、8.35亿元及10.74亿元,纯利分别为0.24亿元、0.85亿元及1.25亿元。牙博士指出,公司收入由年的8.35亿元大幅增长28.7%至年的10.74亿元,主要原因是就诊人次由年的约0.8百万人次增加至年的约1.1百万人次。
相关数据显示,牙博士的毛利率、销售成本,单位创收等都明显高于已经上市的通策医疗和瑞尔集团,每位牙医的接诊数量,已经接近另外两家公司的两倍。据牙博士招股书显示:牙博士年就诊人次约万人次,而公司拥有位牙医,相当于平均每位牙医接诊人次。相比之下,瑞尔集团年就诊人次约为万,拥有位全职牙医,平均每位牙医接诊人次;通策医疗年口腔医疗门诊量万人次,当年牙医数量人,平均每位牙医接诊人次。
但与此同时,牙博士还在被负面新闻缠身,服务质量也被诟病。在牙博士页的招股书中,其中第45页至第83页(共39页)描述了牙博士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涵盖了与口腔行业、业务及营运有关的风险和知识产权有关的风险。
牙医短缺,口腔连锁机构的痛
牙医资源短缺,一直是我国口腔医疗行业的难题。口腔治疗高度依赖医生手工操作,对药品耗材设备的依赖小,所以成熟医生是核心资源。尽管当下的隐形正畸对医生操作的要求低,但最终的治疗效果还是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在这种前提下,越是走中高端连锁路线的口腔机构,高薪养医的情况越普遍。
瑞尔口腔上市前夕,对于连年持续亏损,集团的解释是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雇员福利开支,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为了维护住医生团体,瑞尔集团花费的代价巨大,所以公司的毛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相比之下,牙博士拥有的牙医人数并不占优势,但是人力成本上压力并不大。据Wind数据来看,牙博士的总人力成本中,医护人员占比营收16.5%。牙博士采用的是专家+年轻医生组成团队的方式来运营。同城诊所可以共享专家IP,主打一两名专家就能支撑全城,专家带领学科建设、做特需病人和疑难杂症、把控医疗质量,日常诊疗主要靠年轻医生。
从医生平均执业年限来看,瑞尔的名医生平均执业12.6年,而牙博士名医生平均只有5.4年。通过充分发掘医生价值,启用年轻医生,牙博士控制了医生成本,但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牙博士关于诊疗质量相关的负面新闻。
连锁口腔机构上市后
还需要面临那些问题?
近年来,口腔市场异常火热,吸引了众多资本入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口腔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由年的亿元增加至年的人民币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6%。报告预期,市场规模将按年复合增长率19.9%继续增长,于年达到人民币亿元。
作为下游的口腔机构,融资上市无疑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用于企业的扩张,但是扩张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竞争。除了需要更多数量的医护人员,尤其是稀缺的牙医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当下口腔市场的渗透率并不高,机构扩张的同时必然需要增加营销费用,成本也将进一步增加。
以牙博士为例,种植牙是牙博士的主营业务,一直被重点发展和培育。-年种植牙分别实现营收3.60亿,3.56亿,4.81亿,占到牙博士主营业务收入的41.36%,42.65%和44.75%,毛利率分别为58.9%,61.5%,60.9%,为牙博士带来最多的营收和利润。现在随着种植牙集采的逐渐落地,牙博士的种植牙业务可能会受到集采政策影响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口腔医疗服务的市场还在持续扩大,尽管受疫情的影响,年市场规模略有下降,但预期市场规模未来将继续增长,年年底前有望达到亿元。目前中国民营服务提供商经营的口腔医疗机构占整体的69%,公立服务提供商经营的口腔医疗机构占31%,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仍然是市场上的主要力量。
各大头部口腔连锁机构的未来发展,除了拥抱资本走向上市之路,或许还可以探索出更多新的方法论。
点击蓝字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