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普宁,一个流亡教授的故事
《普宁》(一九五七年)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那部著名的《洛丽塔》(一九五五年)之后所创作的又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书中情节的年份和写作的时间十分接近。
小说共分为七章,讲述一个流亡教授的故事。主人公铁莫菲·普宁教授,一八九八年出生于俄国,在布拉格接受高等教育,后在巴黎生活了十五年,一九四五年起在美国温代尔学院(与真实的康奈尔大学读音相似)教俄语,身处异乡,性格孤僻。小说从一九五〇年(即他五十二岁时)讲起,到他执教的第十个年头(一九五四年)结束,这些也就是第一至第六章的内容。
最后一章,叙述者现身自述他与普宁的渊源关系(有点诡异的是,普宁对他们曾经的交往并无印象),回顾了普宁的一些往事。而这个“我”正是小说第六章第一节提到的过来取代普宁职位的那位“了不起的英俄混血的作家”,而他所记述的普宁的事迹,则是由争取他来温代尔的英语系主任杰克·考克瑞尔所描述。
《普宁》显然带有不少自传的成分。从处女作《玛丽》开始,纳博科夫就已喜欢把自己的特征赋予给小说的主人公(类似的还有《荣耀》、《天赋》等),但又刻意给人制造似是而非之感。
这位普宁教授,多少和纳博科夫有相似之处,例如流亡的身世,而生理上最明显的是秃头。另外,普宁讲课紧张的神态、使用卡片写作的习惯等,都是和纳博科夫如出一辙的。至于普宁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解读,如小说里时间线索的编排、对网球的描写等,则是纳博科夫在大学课堂上讲解过的(参见《俄罗斯文学讲稿》)。——纳博科夫的研究者们在这方面无疑要挖掘得更深,特别是书中温代尔学院各个语系的斗争和现实中纳博科夫教学生涯的联系(纳博科夫应是有所影射和讽刺的)。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纳博科夫在讲授普鲁斯特《去斯万家那边》时就已经说过:“将来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要以回顾的形式去写康奈尔大学时,它也将会成为一个幻想……”(参见《文学讲稿》)这些回顾在他的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看,那些小丑!》中也有涉及。
顺便提一下,第三章第六节中,普宁认为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俄译本比原著精彩,不仅是译注所说的“俏皮话”,其实也是暗讽康拉德,因为康拉德恭维过一部《安娜·卡列尼娜》(纳博科夫最推崇的小说之一)的译本而否认原作,故此纳博科夫愤而说过不会原谅康拉德之类的话(参见《独抒己见》、《俄罗斯文学讲稿》)。
相关阅读
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精彩绝伦的文学讲解
纳博科夫《独抒己见》,“偶尔为之的英语文选”
纳博科夫《看,那些小丑!》,文学生涯的独特回忆
纳博科夫《绝望》,谋杀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
纳博科夫《〈堂吉诃德〉讲稿》,对《堂吉诃德》的批判
-THE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