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尔集团IPO赌局面前无退路
健识IPO
连锁干不过个体,牙科连锁没有规模效应!
在地图上搜索“口腔诊所”,光是在北京市内,就有超过数百家。
牙科是整个医疗门类中最早开展市场化的:民间摆地摊拔牙,即便在计划经济年代都没有消失过。但是,牙科医疗又是最不适合资本化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研究,中国牙科诊所的数量已经达到家。然而,目前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上,仅有通策医疗一家上市。
为什么?
7月1日,中国第三大民营口腔医疗服务供应商瑞尔集团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由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家牙科连锁机构已经在创始人邹其芳的带领下走过了22年,如今才缓缓走近资本市场。
通策“神话”在前,这使得仅是“齿科”两个字,仿佛都闪耀着千亿光芒。
然而,瑞尔的表现和资本市场的热度似乎格格不入:在瑞尔成立20年后,财年,公司经营性亏损万元;财年经营性亏损1.33亿元;财年才算扭亏,经营性盈利1.24亿元。
早在创业初期,邹其芳就曾喊出“三不”策略:不要急功近利的投资者,不签对赌协议,5年内不做加盟。如今,邹其芳还是妥协了。
市场火爆,但利润微薄
随便打开一份口腔行业的券商报告,遍布漂亮的图标和振奋人心的分析,字里行间只藏着一个词:
“快投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得益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中国口腔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在年到年的六年间,已经由亿元增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6%,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走高中。
图源:瑞尔集团招股书
医院,牙科很多项目都属于美容类,不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因此,医院在开拓口腔市场上其实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更占优势——医院需要侧重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挂号不方便,马路上比比皆是的牙科诊所则能更快接单。
因此,牙科客源流向服务定制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的院外民营市场是必然趋势。
数据显示,年中国民营口腔市场规模已达到亿元,民营口腔医疗服务供应商的数量也已增至家。
这也是牙科行业的特点:市场门槛不高,参与者众多,服务基本同质化,利润水平有限。
招股书显示,瑞尔集团至财年间的毛利率仅为为15.2%、10.1%和24.1%,远低于行业神话的通策医疗45%左右的毛利率。
相比牙科医疗,牙科耗材毛利率动辄可达70%。实际上,口腔诊所位居整个产业链末端,实际利润率很难做高。
图源:瑞尔集团招股书
过去3年,瑞尔直到财年才盈利。这可能也是瑞尔急于在年IPO的原因之一:所有的不堪都可以推给年的疫情,牙科给人的印象就是触底反弹。
但是,瑞尔把持续反弹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业务扩张,这就又走入了另一个无法跳出的怪圈:
牙科连锁没有规模效应!
谁分走了瑞尔的奶酪
没人比邹其芳更清楚牙科行业的命门:运营效率低。
居高不下的用人成本一直困扰着牙科行业。口腔医生是食物链顶端的“王者”,一家个体口腔门诊从业者对健识局坦诚,牙科医生本质是个技术工种,靠手艺吃饭。一个成熟医生“年薪没有50万,人家是不去的。”
成熟的太贵,自己培养行不行?这正是瑞尔目前的办法。
根据招股书,瑞尔目前和北大口腔医学院、川大华西口腔医学院等院校合作,招聘培养应届毕业生。瑞尔认为,这些大学生能很快成为各门店的中坚力量。
内部培养毕业生,的确能够实现诊疗手法的统一,却也要承担人员流失的风险,“不排除他们在完成培训并考取职业医师证件后跑路的可能性。”前述从业者表示。
尽管大学生不需要开高薪,但培养一个医生的成本同样是很高的。一个新人入行至少需要两年,花费在耗材和实践课程上的费用自然更多,“医院口腔科主任来讲一下午课,费用在2万元左右。”
物以稀为贵,优质牙医资源的短缺也是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尽管牙科毕业生的数量连年攀升,但直到年,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的牙医人数仅有人,相当于一位医生要覆盖超过名患者。同期,欧洲国家每百万人口中的牙医人数已达人,足足比中国高出将近五倍。
对比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口腔诊所最大的优势无非就是薪资福利。对此,瑞尔在招股书中也提到,未来会进一步为公司旗下的医生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报酬。
一方面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用人成本不能降。而且,人力成本没法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只会因为人才稀缺而越来越高。
这就造成了瑞尔的规模不经济。
较之大型连锁医疗机构,小型个体经营牙科门诊的收益反而更好。一家私人诊所告诉健识局,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并未单设市场部,诊所获客完全依赖口碑,因此成本较低。
另一方面,个体诊所会拉医生入股,成了合伙人,自然不会轻易跳槽。
连锁干不过个体,这不仅是瑞尔的独家问题。
市值千亿的通策医疗,实质医院一家独大。根据通策医疗年年报,公司当年净利润为5.45亿元,旗下的50家口腔医疗机构中,医院的贡献过半,达到2.79亿元。
作为“行业神话”,通策都赚不到钱,充分证明牙科连锁行业的“规模不经济”特点。
高端市场,打空的算盘
在牙科连锁行业中,瑞尔很早就拥抱资本。据企查查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瑞尔的融资总额超25亿元,仅次于拜博口腔。包括KPCBChina、GLCapital、高瓴等在内的知名投资机构均对瑞尔报以期待。
世纪之交的年,医院和诊所的认知还停留在“治病”的阶段,邹其芳率先打出“服务路线”的高端旗号,把第一家门诊开在了临靠长安街的北京国际大厦。
成立后的22年里,瑞尔始终举着“高端”标签。目前,瑞尔集团主打瑞尔齿科和瑞泰口腔双品牌战略。前者专注纯高端路线,后者侧重覆盖一二线城市的中产消费者。相对应的,瑞尔齿科的大部分门店都开在了东部沿海或内陆的一、二线城市。
在资本推动下,明知规模不经济,瑞尔不得不持续增肥。年,在瑞尔的D轮融资发布会上,邹其芳宣布要在5到8年内达成“千店计划”。
如今时间过半,“千店计划”只完成了1/10——医院数量仅增加了约30家,总数达到家。
如果“千店计划”照旧,后面的9/10,就要靠上市募资后推进了。
新店最初投入运营时,必然要经历“高运营+低收入”的过程。对于瑞尔这类主打中高端旗号的企业而言,短期内快速渗透的可能性并不高,“口腔界星巴克”佳美就是最好的例子。
扩张会导致更快速的流血,偏偏资本是嗜血的,需要企业持续扩大规模。
民营医疗机构最重要的就是获客,一靠广告宣传,二靠口碑。这两项往往是主要成本,后者在瑞尔身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根据招股书,年到年间,瑞尔的销售成本分别为9.17亿、9.88亿、11.51亿,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8%、89.9%和75.9%。从明细来看,销售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4.63亿、5.02亿、5.85亿,占比始终超过50%。
图源:瑞尔集团招股书
员工开支下降,医疗技术无法提高,有损口碑;推广投入减少,就无法扩大规模。二者都需要大量持续性的投入。
牙科行业竞争充分,服务项目高度同质化,患者有的是机会货比三家。想要提高客单价,只有从业务之外想办法。这一点上邹其芳是有远见的,因此才定位“服务高端”。
然而,大学毕业生要达到服务高端用户的水平,需要长时间培养;高端客户的获客成本也会很高,营销投入成本很难降低。
这才是瑞尔的死穴。
急于上市
对于瑞尔而言,此刻上市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必须的选择。
至财年间,瑞尔的总资产规模虽已从18.76亿增长至23.51亿元,但同期的总流动负债也从7.4亿增加到了42.57亿。
图源:瑞尔集团招股书
这是由于此前瑞尔在融资时发行多轮优先股,并与投资人商定,若未能在年3月31日成功上市,公司将全额回购未赎回的优先股。如果不能上市,邹其芳将不得不掏出真金白银赎回股份,把当年机构给的投资一分一分都还回去。
后来的结果显而易见:拿了投资后,瑞尔反而亏得更多了,如今要想把投资款再吐出来,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未能如期上市,这些可转换可赎回的优先股计入公司负债,导致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6.21亿元,加大了公司财年净亏损。但好在,瑞尔已经和投资人达成新的协议,将协定日期延长至年的12月。
也就是说,此刻的瑞尔实际上正在为当初的赌局买单。且这一赌只能胜,不能败。
文丨古月
设计丨时光
运营丨王科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html